资本论第一章 商品
这个主题起源于我上个月想买摩托牌照, 进而思考为什么铁皮会那么贵, 如果我买了会不会贬值之类的问题. 而开始看资本论. 看了第一章及之后的目录感觉这本书非常容易看, 因为有连贯性和目的性, 像在看故事.
序
是的, 读后感也要作序.
谈一下我对看这本书的看法的转变: 之前我认为希望能看完, 看了一些感觉到, 就算一点细节也要咀嚼, 所以我现在不以看完为目的, 而是尽量深刻地理解为目的, 不求看完. (只看小目标, 自己心里知道大目标是早晚完成的.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道理或说是哲学.) 但心里知道如果这样做了, 迟早会看完. 反而以看完为目标, 倒是看不完了吧.
再谈一下看了几页的感受: 可能是翻译过来的关系, (原版还不是英语, 我直接放弃了看原版) 更大部分可能是本身就需要仔细理解, 所以有时候一些词甚至断句都需要仔细看几遍. 只要一处不懂, 继续往下看, 结果就是越来越不知所以导致放弃.
序完, 下面开始读后感之: 第一章, 商品.
主体内容概述
作为”资本论”的第一章, 也能说明”商品”是万恶之源, 是研究”资本是什么”的细胞和入口, 所以第一个问题是: 商品是什么?
商品是什么
首先商品是个东西, 一个有价值的东西. 一个商品的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用处. 但是这部分价值不涉及价格, 也就是传说中的”无价之宝”. 空气, 处女地, 天然草地这三个东西也有价值, 但是不一定会有价值量.
价值量
价值量也就是价格, 之所以有价格, 也就是有交换.
举一个贯穿本文的例子: 衣服与布.
首先布一定是有”使用价值的”, 当然衣服也有. 但是价值量是由交换产生的. (之前一直说价格量是价格, 是不严谨的, 只是便于理解)
有个人发现他需要衣服, 但是手上只有布. 于是想用布交换衣服, 他和邻居成功地交换了衣服和布.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次交换: 首先布和衣服都有”使用价值”, 因为没人会用布去交换一块石头(指代没使用价值的东西, 严格来说石头是有使用价值的). 其次, 在交换的时候, 一定会产生”用多少布交换多少衣服”的问题, 那么这个”多少”就是”价值量”了.
所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个有使用价值的物在交换的时候产生价值量. 所以有一个推论是: 一个物可以只有使用价值, 但不可能只有价值量, 因为价值量产生的前提是使用价值(交换).
那么你接下来会问, 到底是多少布交换多少衣服, 如何决定呢?
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直接说答案: 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消耗.
比如1匹布是1人织1天. 做一件衣服需要10匹布, 并且1人做10天才能把布做成衣服. 那么他们交换的比例可能是: 20匹布交换1件衣服.
顺带解释一下”平均”劳动力. 如果我织布很慢, 2天织1匹, 并不能让衣服可以交换10匹布. 因为别人织布是1天1匹.
再解释一下”社会劳动力”. 社会劳动力是与很多因素相关的, 比如: 气候, 科技, 劳动人员素质, 生产力(劳动效率).
如果你问”金银”的价值量是什么, 不是不需要劳动吗? 他需要的劳动是寻找, 比如1个人找1天可以获得1克银, 但找10天才可以获得1克金, 所以金的价值量是银的10倍.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价值量的变化:
- 工业革命有了蒸汽织布机, 1个人1天可以织2匹布. 那么1件衣服就能换40匹布了.
- 气候变化, 青菜的产量不同, 导致青菜的价格四季不同. (至于质量如何可能是心理, 但价格确实是劳动力(气候变化影响劳动力)变化导致的).
- 钻石和石墨的化学元素是一样的, 但现在钻石只能靠找所以价值量很高, 如果科技能达到高温高压处理石墨, 那么钻石的价值量会下降. 比如原来1人100天能找到1克钻石, 那么后来1人1天造1克钻石, 价值量就下降100倍.
商品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重性是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量)导致的.
商品承载了两个属性, 一个是使用属性, 一个是价值属性.(对应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分别来讨论两个属性的来源.
用我最喜欢的摩托车来举例. 再用我比较想买的宝马水鸟举例. 520斤的重量, 价格裸车人民币25万.
这部摩托的二重性是第一个方面: 他是一部摩托, 有使用价值(具体价值不赘述, 略过10000字). 第二个方面: 他有他的价值量. (在这里的表现为25万, 但价值量是劳动力的消耗, 推算到价格还有很多路, 并不完全相等)
所以有了这部车子以后: 社会上又多了一部交通工具, 并且社会有多了价值25万的东西.
但是! 摩托的使用价值和售卖价格是无关的! 因为使用价值是固定的, 而价值量是由消耗的劳动力决定的. 那么:
使用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一些东西自然就有使用价值, 而一些不是, 比如这部摩托520斤几乎都是金属, 而很明显他的使用价值远高于金属.
其实所有”创造”本质都是改变状态, 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 世界上的物质不会变, 变的只是存在的状态. (当然根据熵增定律, 生产越快世界毁灭越快)
所以人类消耗劳动力, 通过改变金属形态, 创造了使用价值, 创造了社会财富.
但这部摩托能卖多少钱, 是由他的价值量决定的.
价值量是如何产生的?
之前回答过了, 是劳动消耗的多少决定的. 所以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是无关的. 举几个例子的情况:
- 还是一样质量的摩托, 生产速度提高一倍, 摩托的使用价值不变, 摩托价值量就减半.
- 同样的生产时间, 摩托的质量翻倍, 摩托的使用价值翻倍, 摩托价值量不变.
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是不相关的. 此为商品的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
讨论完了商品承载的价值, 我们开始讨论商品交换时候的价值量.
用布交换衣服, 一定是按照一定的比例. 这里开始我们讨论交换商品的交换比例, 以及货币是如何出现的.
关于比较
交换比例, 我们就要比较布和衣服的价值, 但有一个问题是: 布和衣服是不同质的, 不同质也就不能去比较量.
有一个基本道理是: 要去比较量, 首先要找到一个相同质. 就像把摩托车和一只鸡比较, 是无从比较的. 如果把摩托车和自行车比较, 那么他们在”速度”这个维度是有相同质的, 于是可以在速度这个维度去比较量(速度的快慢).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价值形式
那么商品的种类千奇百怪, 我们怎么让所有商品同质呢?
由衣服和布说起, 在交换时, 交易双方尝试把一件商品作为一个标准, 来计算另一件商品的价值. 比如:
把”布”作为一个标准, 那么1件衣服有20匹布的价值.
于是20匹布和1件衣服的比例进行了商品交换.
接下来我们对”把布作为标准”这个行为进行深入的讨论.
在把布当做标准的时候, 布本身已经失去了他使用价值的意义, 而成为衡量衣服价值的尺子.
也就是如果把布作为一个标准/单位/标尺来衡量衣服价值的时候: 布失去了使用价值, 而只剩价值量. 同时衣服只剩下使用价值, 他的价值变成了以布为单位的数量.
于是我们给了他们一些身份:
作为标准的布称作相对价值形式, 因布而获得价值的衣服称作等价价值形式.
当然如果把衣服作为标准, 布的价值就是1/20的衣服, 此时衣服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而布处于等价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确定
讨论完了商品在交换中所处的价值形式, 那么交换的量是如何确定的呢, 为什么20匹布=1件衣服呢?
答案是根据两者价值量的比例. 价值量又是由平均社会劳动力的消耗决定的. 所以:
交易商品的比例是由双方商品的劳动力消耗量动态决定的.
交易的比例的各个情况就不作详细解释了.(每一方的劳动力消耗有变化都会导致比例的变化, 当然比例不变也可能是两方的变化相同, 不代表劳动力消耗没有发生变化)
价值形式的演化
讨论完了衣服和布, 我们很明显会感受到两个问题:
- 无论如何交换谁作为标准, 交换比例是不变的. (20布=1衣服 或者 1衣服=20布)
- 这个交换形式没有通用性, 如果按照这个算法, 任意两个商品的交换都必须定义谁是相对价值形式.
在漫长的历史的商品交换中, 交换次数越来越多, 交换品种越来越多, 物品的价值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简单的相对价值形式
之前讨论的”衣服和布交换, 布作为价值标准”称作为简单的相对价值形式. 这个形式只存在于2件商品交换的时候. 所以有一些特点:
- 每次交换都需要在两个商品中确定一个作为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
- 在不同的交易中不能沿用之前交易的结果.
- 这个形式是偶然形成的. 是最初商品交换的时候交换双方达成的形式, 不具有拓展性.
当人们发现交换商品能给生活带来便利, 就进行了更多的商品交易, 于是演化成了下一种形式.
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一个人拥有的东西比较单一, 我们暂认为某个人是生产布的, 他在交换了一次衣服以后, 慢慢地尝试与别的商品进行交换, 并且每次都把别的商品作为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 自己的布作为等价价值形式.
这样做有一个麻烦的地方, 每次都把布以外的商品作为相对价值形式, 那么每次都要计算自己的价值. 也就是: 1匹布值1/20件衣服, 1匹布值1/50斤铁, 值1/100头牛…
这种形式称作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那么每多一个需要交换的商品, 布的身份又多了一种, 即: 值xxx份xx商品.
又在漫长的历史中, 发现如果把所有方向都交换过来, 那么就会获得另一种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与货币
把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反过来, 把自己手上的布作为相对价值形式, 从而变为了: 1件衣服值20匹布, 1斤铁值50匹布, 1头牛值100匹布…
这样做出现了新的商品, 只要去评估新商品的值多少布就行了, 而不用重新定义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
看似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只是反了个方向, 但是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之前说过,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在这次交换中是失去使用价值的.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 我们手里的布已经无所谓能不能使用了, 而是作为一种体现别的商品价值的存在.
在历史的演化中, 金慢慢占领了一般价值形式的中心角色. 成为一般等价物. 所以其他所有商品都使用金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成为了货币形式.
那么现在的人民币又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可以印到超过金的存量, 人民币到底值不值钱, 经济到底在往什么方向发展. 这些问题是我们关心的. 掌握基本了解货币历史也许可以明白钱的秘密. (本文完, 待续)
额外的知识概念和感悟
关于价值量和开源
价值量(对于货币来说就是价格)是取决于平均劳动力的. 很明显的推论是: 我拥有更高的技术而不公布, 我能拥有高于平均的生产力. 所以我获得相同的价值量就更轻松.
软件行业有个行为叫开源. 自己造了一些能极大程度提高所有人工作效率的软件, 并开放使用和开发源代码, 毫无疑问这是加速人类发展(同时也是加速毁灭, 因为发展的尽头就是毁灭)的. 那推论就是: 开源的人不喜欢钱.
明显是不可能的. 至于原因, 我也不知道. 但是一些大公司的好东西确实是闭源的, 或者是没用了才扔出来开源. (是不是在黑阿里)
我初步猜测原因可能是以下:
- 技术发展到某个程度, 一定会有人开发出这个技术, 所以出于踮脚效应或是黑暗森林原则, 先开源的先出名, 等别人开源出来类似的东西自己无名也无钱了.
- 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 即使开源了能看懂的人也不多, 造工具给别人用反而能让大多人技术不进步, 反而成为自己的护城河.
社会财富的趋势
由商品的二重性进一步思考.
很明显的一点是:
- 这个社会的使用价值的量在上升. 比如自行车场在不断把铁变成自行车, 自行车的使用价值比铁高, 所以整个社会的使用价值的量在上升.
-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劳动消耗产生的, 那么每天都有人在劳动, 所以每天会产生很多价值量.
使用价值好说, 社会在越变越好.
但是对于价值量来说, 比如生产了25万的摩托车, 那世界上就多了25万人民币吗? 如果不是多了, 那么这25万的”凭空出世”对每个人手里握有的货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另外, 人消耗自己来制造财富(使资源变得有序). 应该是在消耗自己生命, 生命应该是在消耗世界的某种有序, 所以是不是加速发展是在加速世界的灭亡, 也许”使用价值”足够就好, 不需要过剩, 资本是否在毁灭世界?
(本文完)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 你可以请我喝一杯咖啡
本文遵循cc协议
你可以在注明出处和非商用的前提下任意复制及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