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是对上个部分的拓展, 并描述从商品到货币产生的奇妙过程, 这个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由大量的交换过程导致演化的.

主题内容概述

商品和人的关系

因为商品是东西不会自己动, 是通过人来交换的, 所以人在商品交换中的角色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

而商品占有者的商品对他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 所以才会把商品卖给别人, 所以商品对于人(卖家)来说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所以: 每个商品占有者(卖家)都把自己的商品作为特殊等价物(类似货币的作用, 但注意, 只是对自己来说). 并且是每个, 自己都把自己的商品作为特殊等价物, 那么每个人看别人的商品的属性都是对立的.

这时货币还没有形成, 也就是上章所讲的”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随着交换的进行, 大家发现了价值对立, 没有统一的问题. 问题与矛盾就产生, 所以逐渐出现了货币. 那么历史(或者说人性/需求)把什么物变成了货币这种猛兽呢?

什么性质的物适合当货币

最初交换频率比较多的东西自然会成为货币, 一开始是牲畜或者奴隶,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 货币慢慢落到了贵金属上, 因为:

  • 贵: 稀有, 能集中表现人类劳动结果.
  • 金属: 方便任意分隔与任意组合.

所以选择了”贵 金属”. 所以金银是天然的货币, 而不是铜铁, 因为稀有.

前阵看了个小道消息, 美国打算开采地球周围某颗小行星, 用2.6亿美元的成本开采, 可以获得这个行星上价值300亿美元的铂金. 但会出现一个问题: 地球上现有的铂金就大幅降价了, 所以这是无意义的行为, 最后放弃了.

为什么获得成本降低, 价值就会降低, 在上一章已经讨论了, 其实反复强调充当货币的物需要是稀有的, 是因为:

货币是一种商品

经过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推论, 要明白货币的本质是一个商品, 只是在历史过程中被赋予了独特的价值形式. 所以: 每一份货币能交换多少商品, 就是由货币的本质(商品)来决定的, 因为是商品, 才能度量人类劳动力在这个物上的消耗, 才能判断交换比例(也是上一章的结论).

额外的知识概念和感悟

起初是行动

货币实际上是先形成, 再被发现和认识的. 这算是个世界发展的哲学.

我看来的模型是: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很明显, 大多数时间是实践先行的. 我们人生经历过的很多个第一次都是没有人教过自己的.

理论先行的情况有二. 一是上课/看书. 二是理论科学家(现代一些物理学家).

所以我的结论是: 理论先行的是极少部分的聪明人. 所以读书的时候真的以学知识为目的读书的人也是极少的.

思考理所当然事情深入的推论

我们以为商品交换是理所当然的, 但文中提到在以前共同体的社会成员中并不存在, 因为要承认货币就要先承认每个人是独立的和物是私有的.

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看待事物的思维, 其实是上一章”能比较的物一定在某个维度是相同的”的拓展.

在我们看来许多事是理所应当的, 但这个理所应当下包含了一些信息的, 我们要知道某些环境是当前事情成立的必须条件, 多思考理所应当的事情能更好地防范其实必然会发生的突发事件. (比如死亡)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同时产生的

想到了哪儿听到的一句话: 抱怨越多的地方机会就越大. 有问题的地方才有方案, 才产生价值.

也想到了物理界的大时代, 只要一个理论被提出, 相关的领域就会快速发展.

又想到一个场景, 老师上完课最后会问, “还有什么问题吗”, 当然结果一般都是没人有问题. 结果考试分数都很糟糕.

所以觉得有问题, 有困难的时候, 也许是进步的机会, 是证明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