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微信群里一朋友发了个视频.

一个电视”好东西”的剪辑, 内容大概是一个小孩”人间清醒”.

视频里爸爸对小孩说, 你小时候我照顾你多.

小孩说那不是因为我是你小孩.

爸爸其实是态度挺好的说, 那确实别人爸爸没带那么多.

然后小孩说别的爸爸还有打妈妈的, 你怎么不跟他们比.

我的感受

故事还有很多, 但都差不多,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其实是代入故事的爸爸角色的.

因为我算是带了一年孩子, 深有体会, 并且视频里的爸爸角色的态度是好的.

反而孩子有点可以抬杠的意思.

不去管编剧想表达什么, 但很明显的是发视频的朋友是站在小孩立场吐槽大人的.

因为他不生小孩, 并且偶尔会说一些与自己家长不那么愉快的事.

我的观点显然和他的有别, 还是忍不住简单说一下我的观点.

我对视频中事件的立场

我从爸爸的角度, 首先一定是同意不应该向孩子邀功和要求回报.

如果对孩子的付出要求回报, 那么这种付出也不那么值得回报了.


但是毫无疑问的事实是: 我在与小哈的日常中付出了非常多的精力.

他可能是我们人生中遇到过最坏, 但我们又得对他耐心引导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 可能是牺牲了自己事业的.


我愿意吗? 我几乎是愿意的. 因为我家庭条件还不错, 没有实际压力, 所以也不会把生活的问题归因到小哈.

但我确定,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的.

在不愿意的情况下, 是有选择方案的.

就是压迫小孩, 正如现在几乎所有的小孩一样, 进行适当的pua和压迫, 绞杀小孩的自我, 强化他的学生思维, 奴隶思维, 等长大有机缘了再自己去寻找自由.

但很明显的是, 即使大人可以物理上轻松战胜孩子, 但哭这种魔法攻击还是可以对大人造成不小的伤害.

也很明显的是, 即使不愿意付出很多, 大人仍然保护了孩子的生命, 如果没大人小孩是不能吃穿上学的.

所以长大了会要求回报和邀功.

并且这种”愿意”和”不愿意”是一种比例, 而不是非黑即白.


我从自己是孩子的角度, 其实我爸妈非常少的给我压迫, 所以很感谢我妈妈.

但因为这个, 我也不那么能体会一些朋友的感受.


那么应该谁去体会谁呢?

当然是大人体会孩子, 因为大人当过孩子, 而孩子没当过大人呀.

虽说如此, 但孩子的刻意抬杠的态度, 还是让我觉得不适.

并且我认为, 如果我是尊重孩子的, 孩子是不会如此对待我.

所以电视里的场景是不会发生的, 所以对”好东西”这个东西我的评价是对某些群体的爽剧吧.

类似的爽剧还有把女生写得很坏, 很看重钱的爽剧.

我对朋友的立场的态度

特地要说一下我对朋友的态度, 我自己也觉得很有意思.

虽然在观点上算是完全不同意, 但出于对朋友长期以来的好感, 非常体会他的感受.

并且观点的完全不同也不减少对这位朋友的好感.

或许是因为他指责的不是我.

乌合之众

有意思的是, 视频里的内容, 只要经过一些”附和”, 视频中爸爸的”坏”就会被确认, 甚至加重.

同样的情况还有上面说的男女对立. 一些偏激的男的臆想女人的坏, 反之亦然.

再同样的情况还有资本家与工人. (资本是什么成就的, 是人性, 工人成为了资本家也是如此行为)


在上帝视角看别人的时候, 尝试也看了一下自己.

“前端群”, “同事群”, “年轻人群”是很容易建起来的.

在一些情况下, 共同的敌人是友谊的基础.

所以在这些情况下, 是不是要尝试让自己站更高一些, 心宽一些, 尝试体谅一下对方, 不用把一方说成十恶不赦的坏人, 而只是一些情况下做出的反应.

我过年碰亲戚的形态

先说下前提是24年我情况不算太好, 失业一年.

而现在的亲戚是真的都很好, 和网上视频的完全不一样的.

这就导致了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没话说.

其实我倒也不反感别人聊我工作和小孩, 具体原因我也说不清.


于是我就在想,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

过年吃饭, 大人只是找个话聊, 而小孩因为对自己的不满意触发了自己的恶意.

尽量试试理解他人

人性是差不多的.

很多时候只是站在了不同的位置, 换了位置也许我们的行为是和眼前的敌人一样的.

但以上一些都基于我个人经历.

我非常清楚有些人是带着恶意来的, 那么我们也应该以直抱怨. 该不理的不理, 该打击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