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六月都没写博客, 其实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 但是没有心情去写一份博客了, 因为最想写博客的时期是刚学的兴奋的时候, 会稍作整理简单描述.

六月的心情也不少. 昨天摩托摔了一下, 不轻不重, 产生了不少负面的情绪, 今天给自己调整了下心态, 整理了下想法. 一并记下.

工作方面

先说工作方面, 五月的博客有jenkins, chrome拓展, http协议研究. 其实五月最大的工程是做了博客样式的重写. 四月还研究了正则.

六月在单位项目上花了挺多功夫, 做了个图片弹出层的效果, 和改了很多布局样式. 本来想把图片弹出做一个vue的插件, 后来也烂尾了(项目都没开, 但是做的时候是有强烈的想法). 因为想api的能力和代码组织能力不到位吧.

另外一只想写2篇博客: 1. rn的总结. 2. vue源码中vdom相关的patch和compile to render的分析.

2018年初的时候我一只有关于移动端的尝试的博客, 但是没有一篇是rn的. 因为尝试到rn以后太顺了, 开发体验极好. 大概3, 4个月已经有个很像样的版本了, 可以达到web端80%的功能, 基本的开发打包流程也好, 进阶的各种功能的实现也好, 有非常多值得总结的, 懒了, 而且熟练度高的时候也不削写了. 另外vue的源码是没能力写, 每次仔细看源码, 先复习一下, 再继续看一会马上就人很累了. 当然这个事记在todo中, 一定要做的.

最后在月末, 做了3件事:

  1. 个人项目展示页面, 点击博客上方的”项目”即可进入. (很多烂尾的项目没有写进去).
  2. 记录做了什么的chrome拓展, 名字叫did. (因为翻看博客, 回忆做了什么非常有感触, 然后想了下需求, 把did作为todo的补充, 我会一直使用这个拓展的, yosoro已经用了一年多了, 对我来说使用的项目就是成功的项目).
  3. 我的yosoro, did, vocabook(单词本软件)都是备份在本地或者chrome里的, 我通过调用github api, 做了一个使用gist的备份库, 这样可以使单机应用免费备份了. (看api的同时也对graph ql的印象更深了).

接下来说感情方面, 六月发生了很多不开心的小事, 都是可以过去就忘掉的无关紧要的事, 但是我也尝试记录分析当时自己的心情.

为什么设计稿反复改? 为什么玩游戏会开心? 为什么有的人总说”某某很有钱”?

这个title我想谈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我对这个理论一直有2个非常大的误解:

误解1: 只有有钱人(比如马云)才到金字塔顶, 也就是自我实现. 误解2: 人处于的层次是固定的.

这其实大大的错了, 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到达了自我实现这一层. 并且层次不是固定的. 下面来简单解释一下, 具体的也得靠体会.

误解1, 其实我们几乎都被满足了尊重社交. 尊重不是别人舔你屁眼, 而是把你当成一个人.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路上经常有被压扁的猫猫狗狗, 无人问津, 如果被压死的是人, 那么一定是大事, 这就是尊重. 我一直以为, 我几乎不和人说话, 我没有社交. 错, 上班就是社交, 哪怕一天不说一句话. 家里退休的人会出去找人集会说话, 他们才是缺社交的.

误解2, 人所处的需求层次是不固定的. 需求层次的意思是: 任何时刻, 达到了下面要求的才会去要求上面层次. 就像开车, 从1档加到5档, 才能在5档开. 刹过车还是得从1档加上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 突然生大病, 比如胃出血, 觉得头晕了, 去了医院马上输血, 医生开出了病危通知. 此时你的需求层次降到了安全层次, 此时也就对社交, 尊重, 自我实现都无所谓了. 最简单的解释: 你在病危的时候不会觉得”好无聊, 没事做”, 虽然你在病危的时候是躺在床上没事做的. (下面会提到我的观点: 感觉”无聊”就是在需求自我实现, 说明自我实现以下的需求都满足了.)

最后来谈谈我对标题问题的观点, 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处于这个心理机制: 满足自我实现, 不能无为, 什么都做不了使我焦虑, 所以我必须做点什么. 但是让人不爽的地方是: 因为do something是需要努力和付出的, 我又不想努力, 所以我选择做一些表面功夫或者归咎到别人身上来虚假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案例分析:

  1. 设计稿第一稿用不通过: 领导又没把心思真正放产品细节上(真正对的做法是授权给有精力专注细节的人), 又要克服”无为”的焦虑, 所以只能打回重做, 做了10板之后: "还是第一版好, 用第一版吧".
  2. 玩游戏输了也开心? 游戏通过一些机制, 强行让玩家得到虚假的自我实现: 比如: 输了我kda高, kda低我输出高, 输出也低 都是垃圾队友害的. 游戏的”举报”机制又增加了归咎到他人的减少挫败感的机制, 游戏策划真的是非常厉害的人. 另外虚拟装备和虚拟比较(在游戏中比别人强, 或者装备厉害/好看发光)都使人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3. 人总是仰视别人说”某某很有钱”: 其实还有下半句, 大多数人都会把别人的成功归功到运气, 其实很多事大多人都能做, 别人和自己当前水平的差距成了打消焦虑的工具, 也成了阻止自己进步的借口.

归纳结尾, 在我看来, 在自己可以忍受的范围内去通过努力做些事实, 而不是用形式欺骗自己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 在痛苦后可以获得更真实更好的满足感.

顺带一提,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的本性, 而且是阶段性的, 也就人要时时保持有新的获得才能满足, 这也说明有钱人不一定开心, 这就是暴发户吸毒赌博的原因. 为了满足这个心理我们能做的是尽力去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钻研. 用这真实的痛苦来换取避免泡沫破裂的痛苦.

被别人指责了应该如何回应? 如何表达自己的不满又不让气氛尴尬?

先来说一些场景:

一位平时关系较好的朋友或者你的领导/老板(这个场景下他们三个是一个档次的)对你进行了指责, 内容也许是: 这次的工作你完成得不好, 或者是你的xx(某游戏中的人物)玩得真烂啊.

也许是出于关系的熟悉, 也许是出于从上往下的俯视, 他们说出了对你有攻击性的话, 也许他们还没注意.

那么从被指责的角度来看, 有两种普遍的错误回应:

  1. 情况1, 不认识的人/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不重要的人: 直接怼回去: 操你妈的, 你行你上, 不服solo. 老子不干了, 找到这工资的工作轻而易举. 下次不和你一起玩了, 不看看你自己玩多垃圾是我在带你.
  2. 情况2, 是上面例子中的身份的人. 那么普遍的做法就是隐忍了, 要不呵呵苦笑, 要么表面认错心里是情况1的干了他祖宗. 做了这个决定的人也许还会认为, 自己素质不错, 或者是自己做得蛮对的, 避免了冲突.

实则不然, 若是使用了隐忍, 对方对你的印象就是好欺负的, 你成为了”可以指责的对象”, 他下次会下意识地指责你, 这样做会降低自己的地位.

那么我就来说一下非暴力沟通的3要素. 我很久没写读后感了, 原因同上面不整理rn总结.

三要素每一条都非常重要:

  1. 冷静, 去掉情绪. 被指责以后正常人都马上会产生很强烈的情绪, 也就是产生敌意, 一旦产生敌意, 就算再注意, 你的语言也会带有很多攻击性和指责, 那么对话会立马进入很糟糕的循环, 直到一方忍着不说或是打起来. 如果觉得情绪很强, 那就选择隐忍, 但往往一开始不会有很强的情绪, 只是经过一次次语言的恶意相加而变本加厉的.

  2. 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描述自己处在的情况, 并指出对方这样的指责是有问题的. 比如: 这个项目我做得不差, 因为xx细节和xx细节, 我都仔细考虑过, 你这样闭着眼睛说我很过分. 或者这局游戏我这个位置本来就没有优势, 我已经尽量xxx, 你再来说我就没有意思了. 等

    当然, 前提是自己没有错, 或者是说自己尽力了. 如果自己是存在问题的那就改正问题, 这是另一个话题, 这里不讨论.

  3. 明确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 人有一个特点是懒. 你被指责了一生气, 你出口的话也是指责, 所以也只是宣泄情绪, 并没有明确的目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吃饭觉得菜不好吃, 对老婆说”菜做好吃点”. 正确说法: “多放点盐菜更好吃”. 从老婆的角度看问题: 听到了”做好吃点”, 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做, 等于给我出了一个题目, 而人遇到做不出的题目就会感到焦虑. (如果做得出他也不会没有达到老公的要求了). 感到焦虑就会找焦虑的源头, 就是老公的一句话, 所以就对老公产生了不满, 接下来的情况可以想象. 若是听到”多放盐菜更好吃”, 有了努力的方向, 明确了要做什么, 就容易接受得多.

为什么不优秀的人经常高谈阔论, 而优秀的人空闲都不谈工作?

缘起是看到财务自由的大佬微博上在聊哪个vr好玩, 哪个漫画好看. 从而想到了一些事.

说一些例子:

  1. 我以前会时而经过来福士前面一条路, 据说是某股票集会所, 每次门口的路都被聊股票的人占满, 个个聊得精通股市. 大人们聚头的时候也经常聊股票. 然后我爸经常说, 他同事股票非常厉害, 什么都懂. 我内心台词: 都懂都厉害来上班?
  2. 公园的老爷爷们都在讨论国家大事.
  3. 大家都在看世界杯. 而有很大部分人不是球迷却真的喜欢看.
  4. 新入职的时候, 空余时间会和别人讨论技术问题. (还是真心的想讨论)

说我看这个问题的一个角度: 目的性. 结论是: 绝大部分的行为和语言的目的和表面看起来的不同.

另一个角度: 行为的迷惑性. 人在做什么就会以为自己在做什么. 那就产生了一个结论: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目的是什么. 那么再给一个推论: 只要仔细思考自己的目的和方法, 就非常可能达到目标.

下面就着这两个论点说几个例子.

关于’绝大部分的行为和语言的目的和表面看起来不同’:

  • 表面有人问我: 你要不要喝奶茶? 实际我想喝奶茶.
  • 表面妈妈: 天太冷了多穿点衣服. 实际妈妈冷了. (我是个胖子, 经常被投射我根本就感受不到的东西)
  • 表面在吃饭时同事和我讨论技术. 实际一起吃饭很尴尬, 找点可以聊的东西. (事实证明熟悉了以后都在聊游戏).
  • 表面老板来找聊天, 偶尔谈到工作. 实际老板只是找个话题和我们聊聊天. (因为地位高低的关系, 有时会当真, 认真做了以后发现老板都忘记闲聊时候谈到的项目了)

关于行为的迷惑性, 是我想重点说的.

这涉及到, 为什么有些人成功地升职加薪, 当老板发大财了. 而我们(大多数人)是感觉是: 我明明在学习, 为什么没达到别人的成果?

我来换一个情景说这句话: 我明明办了健身房的会员卡, 为什么没有变成健美男? 或者: 我明明参加了前端培训班, 为什么还没有找到一个好工作?

就着这个我来说说行为的目的性和迷惑性.

健身房和培训班的盈利模式如出一辙. 简单地说是: 100个会员, 1个成功, 99个送钱. 这不是我说的, 结果摆着: 健身房盈利巨大, 周围有很多办卡不去的人. 高端程序员永远缺, 按照道理培训班出来再工作2, 3年都是很厉害的人了.

一部分人带着错误的目的做事, 他们的目的是: 在家睡觉挣大钱. 所以他们参加健身房培训班的期望是: 花3, 5万, 换得好身材/换得2, 3万的工作. 这笔账谁都会算: 3-5万, 6个月, 之后获得2万的工作, 2~3个月回本. 这就是为什么培训班的广告都用超过50%页面写着大字: 挑战年薪30万. 事实证明, it works.

而成功的人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学习提高自己让自己有挣大钱的本事. 我一直在说目的不对, 其实有误, 是”思路不对”, 方法不对.

学生时代一直会有一部分人: 一直用功做作业, 却成绩不好. 那时我们也许觉得他不聪明. 现在回想, 他在搞形式. 上学的那些内容根本就不需要高智商, 所以才是普及教育.

这就是行为的迷惑性: 我只要坐在书前面, 就在学习了 这种迷惑性让自己的焦虑和内疚都消除了. 然而也是你正在服下的毒药.

目的与行为不符, 一定是失败结尾的, 但是这些迷惑性的行为又让自己产生了’我在努力的’感觉. 这也是我为什么写了这个chrome插件did的原因, 整理自己所做的事, 是不是实事, 强调结果. 当总结每天所得之时发现没有什么可以总结的, 而只是在电脑前坐了一天. 那就给自己个告警, 明天不可以这样了.

小时候大家都相当”科学家”(虽然根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 读书以后发现读书难, 都渐渐放弃了. 这是理智的行为. 而”整天坐在书前面就能当科学家”的人大量存在, 导致”想着不劳而获”而最终让另一部分人”不劳而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那么如何应对, 说一下我的结论: 经常提醒自己, 1. 仔细思考别人行为的实际目的. 2. 仔细思考自己行为的真正目的. 方法是通过总结每天做了些什么获得了什么结果.

另外, 看起来很划算的东西都是骗人的. 这是世界的铁律, 引用某著名动漫: 等价交换是世界的规律. 价值是用血汗和痛苦进行生产而交换得到的. 再引用马化腾的表情包: 你赚了, 我亏得都想哭了.jpg.

如何处理负面情绪?

人生在世难免有负面情绪, 道理很简单: 我们的欲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也就是: 我们都拥有错误的欲望.

我们来进行简单的推理: 我的目标是成为有钱人. 如果每个人都成为了有钱人, 没有差距, 也就不存在有钱人了. (现在的生活最低工资都能让一个人过得不错, 不存在没钱吃喝什么的).

以上推论的结果: 总有人有负面情绪, 那么确实有人满足了自己的欲望的, 但这些人会被别的人宣泄负面情绪. 就好像皇帝要时时放着下面的人背叛, 或者是第一实力的国家也要一直发展军事, 时时防范被打掉. 所以负面情绪是客观存在的.

先来说一下是什么引起我思考这些:

我开着摩托(摩托自重超过300斤), 还是新的, 为了避让一个突然转弯而不该转的自行车摔倒了. 自行车扬长而去. 摔得很惨, 雨天, 300斤的车, 车是新车, 上周才买的厦德箱子, 3箱子2000人民币, 一个边箱摔烂了.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 我为什么要让不遵守规则的, 应该撞死你们这群垃圾瘪三.

于是一堆负面情绪接踵而来. 总的来说就是: 责怪别人.

现在冷静下来, 做个比喻: 我确实没犯错. 但我对自己的标准是60分(及格), 而不是100分(做得更好). 一定有100分的人, 开车会避免这些事. 如果我告诉自己的是: 自己错了, 我应该做100分的人, 那就没这么愤怒了. 这涉及到内控人格和外控人格.

内控/外控是指人的归咎倾向. 发生了一件事是归咎于外部还是内部. 比如考试成绩差, 他认为是自己水平不行, 还是考卷太难.

在大多情况下, 内控都是更好的. 内控使人有掌控感, 并知道如何行动. (知道如何行动是提高幸福感的事情). 许多时候我们愤怒和难过的根本原因是: 我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了. 而导致的焦虑. 因为知道干什么就会把精力放在做事上, 并且会对未来产生良好的预期, 心情就好了. 人是活在未来的动物.

内控在部分时候没有外控好, 部分是指不可抗力. (具体在我之前的”人格心理学”的读后感中有详细介绍).

另外, 对于我们对不良事件的态度, 有一个重要的认知需要记住: 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有形成的原因, 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这个一段时间也许是你的一辈子.

也就是: 对于我们看不惯的事情, 我们是无力改变的, 比如自行车/行人随意变道, 突然窜出来. 我们能做的是防御性驾驶.

我认识了一些人, 都因为事故放弃了开车. 因为外控: 他们的想法是, 道路太危险, 世界太乱, 开车不合适. 我却可以选择内控: 把60分的水平变成100分.

这个思路可以拓展到很多生活的部分, 因为人性是相同的. 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 对于技术水平的进步(就是学习).

接纳是最高级的心态. 接受所有发生的事, 去思考自己如何做可以更好地应对. 因为正在发生的事一定是有原因的, 这个原因也会推动同样的事继续发生, 我们要做的是接受这个事, 明白这些看起来不顺心的事是正常的, 是必然发生的. 那么就会有更好的心态去迎接接下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