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了商品, 货币, 流通等基本概念与特点后, 终于进入正题: 资本.

要讨论资本, 当然要先知道资本的概念, 什么是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并且商品流通的产物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式.

那么货币是如何变成资本的, 是因为资本开始有着不同于货币的流通形式.

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 - g - w(商品-货币-商品), 即”为买而卖”.

而有时候出现了另外一个形式: g - w - g, 即”为卖而卖”, 在这个形式里的货币, 此时已经是资本了.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w - g - w, 为买而卖: 我有一头羊, 需要一头牛(需要买牛), 所以卖了羊, 获得货币, 去买牛.

g - w - g, 为卖而买: 我有100元, 我为了获得110元(需要卖出商品获得货币), 所以卖了皮革, 然后卖出, 获得了110元.

这两个情况有很多区别:

首先流通的目的不同: w - g - w的目的是商品(w), 而获得商品是为了使用商品, 商品会进入消费领域而结束一个流通循环. g - w - g的目的是货币(w), 这种循环的承担者不需要使用商品, 是纯粹的为了获取价值. 并且这个循环的产物货币(g), 可以作为下个循环的开端.

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 w - g - w中有2个不同的商品(w), 在例子中就是羊和牛, 使用的是同一份货币(g), 货币是作为转瞬即逝的流通手段. 而g - w - g中, 商品(w)只有一份, 同样的商品, 买进再卖出, 而使货币(g)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这里要注意, 在w - g - w中, 两端w的价值也可能是不同的, 但这是偶然的, 因为目的是使用商品.

对应地, 在g - w - g中, 两端货币量也可能是相同的(100元买进, 只卖出了100元), 甚至萎缩了(卖出少于100元, 亏了).

这些偶然(g - w - g的两端价值不同, 和g - w - g的两端价值相同)并不能影响这两个流通形式的本质区别, 因为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g - w - g这种流通形式的承担者的目的是获得价值, 而不是使用价值(w - g - w流通的目的是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

既然g - w - g的两端货币(g)的价值是不同的, 所以其实是: g - w - g’. 流通的终端的价值与始端是不同的, 也就是: g’ = g + δg. 这里的δg, 在上面的例子中, 买入100元皮革, 卖出了110元, 就是10元这个部分, 就称作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

资本的特点

因为g - w - g的终点货币又可以作为下一个资本流通的起点, 所以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制的, 并且下次起点比这次的起点价值更大. 作为这个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 货币占有者变成了资本家.

资本家这种绝对的致富欲, 是货币贮藏者也拥有的, 只不过货币贮藏者比较笨, 而资本家比较理智. 货币贮藏者竭力把货币从流通中拯救出来, 而更为精明的资本家通过把货币重新投入流通实现了致富欲.

资本一定要通过变形为商品, 才能实现升值, 而不像货币贮藏者那样与商品势不两立. 商品成为了货币升值的奇妙手段.

通过商品, 使货币生出更多货币, 也就是g - w - g + δg. 既是资本的总公式.

总公式的矛盾

与基本规律的矛盾

按照之前关于商品, 价值, 货币, 和流通的规律, 商品之间都是等价交换的. 剩余价值是不会产生的, 所以新的问题是: 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 从而出现资本的.

假设资本家用100元从a买入商品, 又把商品以110元卖给b. 为什么a不能直接把商品卖给b, 这样b可以用同样的货币买到更多商品. 问题就变成了, 某个领域是否允许价值发生增值, 并产生剩余价值.

矛盾原因的猜想

有一种思路是: 商品的价值在于供需关系. 某个商品多一个人来说是多了, 对另一个人来说则是少了, 价格是根据需求的强烈程度决定的. 因此, 商品交换过程几乎不会按照等量价值来交换. 所以, 商品流通能使商品产生更大价值, 贸易应看做是一种生产活动.

这种理论的本质是: 交换商品的双方不是等价的. 那顺着这个思路做个假设, 假设卖者享有一种特权, 特权是把自己的商品提高10%的价格出售. 这样, 买入100元的东西就可以以110元卖出, 产生10元的剩余价值.

但卖者在卖出商品以后, 需要重新作为买者买入商品才能继续资本活动. 此时他的卖方也享有这种特权, 那么买入商品的时候就亏了10%. 如此循环, 结果是商品的价格上升, 大家的购买力没有发生变化.

另外一种观点: 有效需求在于: 消费者愿意通过付出更多的货币来交换商品.

这种观点, 或者类似的观点, 都只是给”特权”加以伪装罢了. 可以思考这样一个场景: 我通过”特权”, 以110元出售了价值100元的商品. 交换以后, 我持有110元货币, 对方持有100元商品, 总价还是210元, 只不过我把10元价值转移到了我身上, 社会总体财富并没有增加.

所以, 无论是否等价交换, 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非基本形式的资本

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是我们讨论的基本形式的资本, 所以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外, 这些资本是以违反自然的形式获得利润的.

商业资本是拒绝等价物交换, “战争是掠夺, 商业是欺骗”, 商业资本用对生产者的欺骗来增值.

高利贷资本更甚, 他去除了g - w - g的中间环节, 直接g - g’. 直接把货币换成了更多的货币, 这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是无法解释的. 这些资本的形式需要之后再深入.

总结

在流通里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而在流通外, 商品只与商品占有者发生关系, 如果商品占有者倾注劳动在商品上, 例如把皮革做成衣服使商品增值, 但并没有添加剩余价值, 添加的只是更多的劳动价值.

因此,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所以他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那么商品价值的变化只能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 即从这种商品的消费中产生.

劳动力

有一种商品, 他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 因此, 他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从而是价值的创造. 这个商品就是劳动力.

货币占有者如果可以购买到这种商品(劳动力), 就有机会产生剩余价值, 从而成为资本家了. 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有一定条件的.

劳动力作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是一个人劳动的能力, 包含了体力, 智力, 精力, 时间等. 显而易见的是, 如果一个人把劳动力完全卖给了货币持有者, 那他便成了奴隶. 所以第一个条件, 劳动者只出卖自己在一定期限内的劳动力.

第二个条件也很容易得出, 劳动力占有者没有可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对象化在其中的商品. 如果劳动力占有者可以直接出卖倾注自己劳动力的商品, 就不必出卖自己干活的身体了. 就像我接电话能赚钱就不会去当客服了. 一般原因就是劳动者没有占有劳动的生产资料, 比如劳动者没有皮革, 而资本家有.

劳动力作为产品出现的条件总结为: 劳动力占有者是自由工人, 并且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 自由得一无所有, 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须的东西.

劳动力作为商品的条件不是很简单的, 所以资本的出现并不是容易的事.

就像货币是以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高度为前提的, 资本的产生, 也是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为前提的. 因此, 资本已出现, 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深入分析劳动力

自有工人提供给资本家的是作为商品的劳动力, 那么我们从商品的角度来分析劳动力. 商品的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我们通过对劳动力这个商品的分析来复习以及强化对商品的理解.

使用价值

首先来分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 劳动倾注在别的商品上就可以提升别的商品的价值. 所以当劳动力被消耗, 另一件商品就有了被提升价值的可能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格是无关的, 就像空气的使用价值非常高, 但因为充足, 所以没有被交易, 就没有价格. (商品被交易才会体现价值量) 而正因为劳动力在消费过程中可能产生价值, 这就使剩余价值的产生有了可能.

价值量

再来观察劳动力的价值量. 当商品被交换, 商品的价值量就会被体现. 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消耗来决定的. 那我们仔细观察: 劳动力需要消耗什么劳动力?

劳动力是需要吃饭, 才能提供劳动力的, 所以, 做出饭菜的的劳动力, 是劳动力价值量的一部分组成.

劳动力也需要住宿, 穿衣服, 交通, 这些消耗也可以平均到每天, 或是每个月, 也是组成劳动力价值量的一部分.

劳动力是会死的, 资本需要的是远远不断的劳动力, 所以劳动力培养子女所消耗的劳动力也是一部分劳动力的价值量.

另外还有让劳动力可以劳动的教育, 培训等所消耗的劳动力等.

用通俗的话讲, 劳动力的价值量就是: 维持一个人可以去上班所需要的钱. 包含衣食住行等.

价格

很明显地, 每个劳动力的价值量是差不多的, 那为什么每个人的工资可以相差那么多? 因为价值量是个抽象的概念, 价格形式有一个质的矛盾: 价格虽然是商品的价值形式, 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 (上一章的总结)价格可以因为欺骗, 信息不对称, 市场而和实际价值量相差很多.

而在劳动力价格低于价值量的时候, 会发生的事情是, 劳动力的劳动水平下降. 也就是吃不饱饭干活, 干不好.

最后, 一般劳动力都是先劳动, 再拿工资的. 那么资本家的货币是作为支付手段的. 也就是自由工人一直是资本家的债权人(债主).

总结

看完了第四章, 对前几章, 特别是第一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了第四章以后有了以下大方向的认识:

  1. 资本家的特点是: 自己不产生价值, 只依靠买入卖出就使货币增值.

  2. 因为唯一产生价值的途径是劳动, 所以资本家的必要特点是购买劳动力.

  3. 剩余价值是由(被购买的)劳动力进行消耗(使用劳动力, 即劳动)产生的.

  4. 劳动力的价值量(成本), 价格(薪资), 和能产生的价值(如何使用劳动力)三者的具体数量是没有联系的.

    劳动力的价值量是差不多的, 有的人吃得多, 有的人吃得少, 或是住得好/坏, 教育好/坏, 差别不大.

    劳动力的价格是薪资或者是私活价格. 这个价格我认为决定于2个: 资本家预估这个劳动力能为自己产生多大价值, 这个劳动力在当前市场的供需关系.

    劳动力能生产的价值, 取决于资本家如何使用劳动力. 资本家可以让劳动力把铁块从城东搬到城西, 可以让劳动力把铁块做成摩托车. 资本家的使用决定了能为世界总财富增加多少, 也决定了自己可以获取多少剩余价值.(都可以是负的)

  5. 资本家对世界是有贡献的.

    因为劳动力被购买的必要因素是: 劳动力自己不知道如何产生价值. 资本家就成了劳动力的大脑, 他们指挥这些肌肉来使世界财富增加, 并且自己也承担了做错决定的风险.

  6. 另外一些资本的性质和职能有待继续学习.

    指以”欺骗”来增值的资本, 和”利息资本”, 这些不使世界总财富增加的特殊资本的职能和存在的意义. (存在一定是有意义和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