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交往中会有快乐, 亦会有痛苦.

这个快乐与痛苦的本质是什么, 是出于人性的哪些本质?

如何更多获取快乐, 而避免痛苦, 我们应该如何做?

本文总结了道德情操论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 比较细腻地分析了日常中快乐与痛苦的源头.

与人交往过程中产生快乐与痛苦的原因

要了解社交过程中产生快乐与痛苦的原因, 先要理解一个基础概念:

同情

本文所有的同情都包含共情快乐的事与不快乐的事.

同情是一个存在于人性中的东西, 即使再恶劣的人内心也是存在同情的.

看到别人的快乐或悲伤, 我们也会感到快乐或悲伤, 就是同情. 而**同情的基础是自己的感官, 自己的感受. 因为我们无法真正体验他们的感受, 我们没有, 也不可能有其他的方式产生同情. **我们以自己的感官来猜测别人的感官, 以自己看见的猜测别人看见的, 以自己感受到的来猜测别人感受到的.

而正是因为同情的性质, 同情是会产生偏差的.

同情的偏差

因为同情基于自己的感官, 感受. 而理论上说, 大多数人的感官是相同的. 所以同情的偏差一般出现在两种情况下:

  • 没有触发相同的感官. 树是绿色的, a和b看到了, 于是他们的互相同情是没有偏差的. 而a撞到了膝盖, b没撞到. 此时b对a的同情是有限的, 有偏差的, 因为没有触发相同的感官.
  • 思维模式的偏差. 在上篇博客中也解释了什么是认知方式(也可以称作不同的人格). 发生同一件事情, 不同的人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 这是基于当事人的成长/教育环境的.

这里说三个同情偏差的例子.

  • 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小孩生病了, 哭. 大人非常心急, 因为猜测孩子非常痛苦才会哭. 其实可能孩子不是很痛苦, 没有很难受, 只是有一点点不适, 但不会说话, 只会哭. 大人高估了孩子的痛苦, 是因为以自己生病经历的痛苦来猜测孩子的痛苦.
  • 我们认为什么是死亡? 再也不能与亲人见面, 不能与亲人说话, 再也不知道世上发生了什么事, 甚至身体也不再拥有了. 我们都非常恐惧死亡. 这也是一种同情偏差. 我们把活人的灵魂放到了死人的身体上. 事实上死亡的人就和睡觉一样, 没有痛苦.
  • 最后个例子是我自己的感受. 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个年轻人胆子真大, 等和我一样的年纪了比我有出息多了. 细想后觉得这是一种同情偏差.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也许那个年轻人不是比我勇敢, 而是对失败以后的痛苦程度预期比我低.

互相同情的愉快

这个章节的观点是本文的核心, 重点结论都写在了颜色块里.

上节介绍了每个人都有同情的能力, 那么当我们感受到别人与自己互相同情, 就会产生快乐了.

​ 互相同情会产生愉快. (并不是所有的互相同情都会产生愉快)

一个获得互相同情的例子: 我看到了美景, 开心地微笑, 看到身旁的朋友也在微笑, 感觉对方能体会自己的感受, 于是互相都产生了愉快的感觉. (但也不是所有的互相同情都会产生愉快, 下一章节会分析能够产生愉快的互相同情)

一个希望得到互相同情的例子: 读了一本书, 很快乐, 推荐朋友读, 希望他也学到知识的快乐. 或者是: 把自己喜欢的歌外放得很响(比自己单独听更响), 是希望别人也喜欢这首歌.

一个没有获得互相同情的例子: 我讲了一个笑话, 觉得很好笑, 大家都没怎么笑, 我觉得很尴尬.

根据没有获得同情的例子, 我们能感受到另外一个规律:

​ 没有得到互相同情会令人不愉快.

另外, 获得同情的情况也分为两种: 愉快心情的同情, 与不愉快心情的同情.

愉快的时候被同情, 会产生更多的愉快. 而不愉快时候被同情, 会减轻被同情方的痛苦.

愉快被同情产生的快乐程度, 与不愉快时被同情减轻的痛苦程度, 是不同的:

人在不愉快的时候, 更希望得到同情, 不被同情也感到更难过. (都是与愉快情感被同情比较而言)

在这基础上有一个推论: 爱是愉快的, 恨是不愉快的. 所以我们希望朋友理解自己的恨的迫切, 甚于要求他们接受自己的友谊. 换个说法, 同甘不如共苦. 人类在苦的时候需要朋友, 而在快乐的时候不那么需要.

另外, 相反地, 我们也因为可以同情别人而感到快乐. 同样会因为不能完全同情别人而难过:

感到自己不能同情对方也是不愉快的, 并且会尝试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到对方身上.

如果一个朋友因为自己的苦痛而大哭, 我们会尝试理解他, 当对他的痛苦不能理解到需要大哭的程度, 我们就把他看作胆小和软弱.

同样地, 如果不能理解一个人的快乐产生的兴奋和激动的程度, 就会把他作为轻率和愚蠢.

如果同伴们听到一个笑话大声笑个不停, 超出了我们认为应有的分寸, 我们甚至会大发脾气.

互相同情的表现

互相同情我认为就是互相理解. 理解当事人的情绪, 以及情绪的程度. 并且我们的理解是从情绪产生的原因出发思考的, 而不是去关心情绪会产出的结果. 所以人们经常会为不值得快乐的事而快乐, 为不值得难过的事而难过. (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跳出情绪的技巧 – 发生不好情绪的时候, 可以思考当下的事件是不是不会导致很坏的结果.)

那么回头讨论: 什么样的互相理解, 会使人愉快. 如果可以理解当事人, 一般会表现为:

  • 与当事人表现出相同程度的情绪.
  • 赞同, 接受当事人的建议.
  •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没有表示任何情绪和赞同, 但也可以是理解的. 例如在别的程度比较深的情绪中, 听了一个笑话, 觉得是好笑的, 但没能笑出来.

对客观事件的情况与对一方有特殊影响的情况

对客观事件的互相同情是很容易的. 比如: 树是绿的, 风景是美的. 因为所有人类的身体结构都是类似的, 对这些客观事物的感觉也是类似的.

但在这个情况下, 互相同情能引起的愉快不强烈. 只有在一些条件下, 这样的同情可以引起钦佩和称赞.

一个人断定美人比畸形者好看, 或是2 + 2 = 4, 都会引起所有人的赞同, 但不会得到钦佩.

在有人说出比较复杂, 细腻地分析事情的本质, 这个本质又能引起其他人的同情(因为描述的虽然复杂, 但是事实). 就会引起其他人的钦佩.

另外一种是对当事者有特殊影响的情况: 当不幸落在当事人头上, 而旁观者又很难真正体会, 于是导致了双方无法站在同一角度来看到问题, 就会导致互相同情的难度大大增加. 要使这种情况产生互相同情很困难, 又极为重要.

但有一点: 旁观者会尽量去体会当事者的不幸, 以产生同情. 同样的, 当事者也知道对方同情自己是困难的, 所以也会尽量去降低自己因不幸而表现出的激情程度.

而当旁观者不是熟人, 而是一个泛泛之交的时候, 当事者会降低对旁观者的要求, 他并不期望一个从一个泛泛之交那里获得很多同情. 所以导致了一个点头之交比一个朋友更能使我们从不幸中平静下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结论是: 通过与不熟悉的人交际与谈话, 更容易在不幸中控制心情, 获得平静和愉快心情.

两种美德

上面说的这两种努力, 即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感情和当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能够体谅的程度, 这样两个基础上, 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

在前一种努力的基础上, 确立了温柔, 有礼, 和蔼可亲的美德, 确立了公正, 谦让和宽容仁慈的美德.

而后一种努力的基础上, 确立了崇高, 庄重, 令人尊敬的美德, 自我克制, 自我控制和控制各种激情, 它们使我们出乎本性的一切活动服从于自己的尊严, 荣誉和我们的行为所需的规矩的美德.

这两种美德的共同点是: 在不容易互相同情的情况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像对方靠近, 使双方产生互相理解.

容易与不容易产生互相同情的各种情况

美德产生于不容易互相理解的情况, 那么这个章节总结一下分别在哪些情况下, 互相同情容易或不容易产生.

从肉体产生的激情VS.从想象产生的激情

从肉体产生的激情难以被同情. 从想象产生的激情容易被同情.

肉体产生的激情典型的有: 想吃东西的欲望, 男女之间的欲望, 疼痛. 如果把由这些事情产生的激情表现得很激烈, 就会使别人难以同情, 而引起反感. 肉体产生的激情难以被同情的原因是: 人都会很容易, 并且很快地忘记肉体的激情, 并且很难重新体会这些激情. 举几个很容易理解的例子:

  • 人吃好饭就会吩咐快点撤去餐盘, 并且认为做菜是开心的事, 洗碗是麻烦的事.
  • 男女之间的激情以后就觉得索然无味.
  • 痛是最容易被人忘掉的东西. “好了伤疤忘了疼”.

相比之下, 由想象产生的激情就容易被同情. 试想一个故事, 一个倾家荡产的人, 他很健康没身体上的痛苦. 但他所感受到的尊严的丧失, 朋友的怠慢, 敌人的蔑视等等的惨境都会使我们可以完全同情他.

下面举2个例子来体会肉体产生的激情与想象产生的激情:

  • 失去腿和失去情人哪个更痛苦? 但成功的悲剧只有描写失去情人的.
  • 和人打架了, 打完再回想也不会难过. 而和朋友吵架了, 回想还是会和当时程度相当地生气. (如果你认为回想打架是生气的, 那么生气的是事情还是疼痛?)

由于想象的特殊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激情

这个类别的激情是难以被同情的. 因为特殊倾向或习惯都是需要时间培养, 而同情是需要快速理解才能产生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也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比较通常的例子就是长期积累的知识和长期积累的亲人间的感情.

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感情都是私人专属的, 别人能理解的部分非常小. 例如: 家长看到孩子成绩进步, 把情绪的高兴程度完全表现出来会获得别人的反感; 长期的情侣因为对方的摔伤而向朋友表示了自己的悲伤程度, 也会得到朋友的反感; 自己因为长期学习而获得的知识推出了结论而产生的情绪表达也会遭到别人的轻视.

这里要解释一下, 为什么一些爱情故事那么感人, 不是说男女之间的感情旁人是同情不了的吗? 是的, 仔细思考, 我们并不是因为男女主角的感情而同感, 而只是因为一些爱情之外附属的感情而快乐与伤悲, 比如: 人道, 宽容, 仁慈, 友谊, 尊敬, 或者是恐惧, 羞涩, 悔恨, 憎恶, 失望. 这些感情都是容易被同情的.

不友好的激情

不友好的激情是难以被同情的. 原因需要简单地分析一下.

不友好的激情是指憎恶和愤怒. 而憎恶和愤怒一定是有对象的.

人在尝试与别人互相同情的时候, 是没有指定对象的. 会尝试同情当事人, 也会尝试同情当事人愤怒的对象.

而比较明显的是: 对 被发怒对象 的同情越多, 就会对发怒者的同情减少, 反之亦然. 对立的情绪能受到的同情也是对立的, 旁观者就必须把一份同情分给双方, 也就几乎无法同情任何一个人. 除非有一方完全不被同情, 旁观者就可以同情另一方了.

那么引起另外一个问题: 如何与对立情绪的对象争夺有限的同情? 总结是: 人的情绪是直接的, 而不是间接的.

问2个问题: 1. 监狱与宫殿, 更喜欢哪个? 2. 有两组纪念品, 一组是泥制的乐器和农具, 另一组是手术器械, 解剖刀, 截肢刀, 更喜欢哪个?

来解析一下问题: 监狱管理犯人, 使社会更有序; 宫殿助长奢侈豪华, 不利于公众. 而监狱给人的直接感觉是控制人的自由, 宫殿给人的直接感觉是舒适的生活. 第二个例子也是类似, 手术器械可以恢复病人的健康, 但直接的感受是疼痛和受苦.

而在一般的情绪对立中, 从直接的角度: 笑容, 平静, 快乐是容易被同情的; 憎恶, 仇恨是不容易被同情的.

也就是说: 无论事实如何, 在对立的情绪中, 保持笑容和平静可以使你获得更多的同情; 表现愤怒和憎恨会让你的对立对象获得更多的同情. 无论事实是谁对谁错. 同样的, 占理不饶人也会使旁观者的同情倾向不占理者.

友好的激情

友好的激情容易受到人的好感. 原因是与不友好的激情类似的. 友好的激情的目标对象会和发起激情的人情绪一致. 旁观者只要同情一个人, 就可以同情到另一个人, 那么可以获得2份互相同情带来的愉快. 所以友好的激情通常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自私的激情

自私的激情是指没有表示情绪的特定对象. 一般自私的激情希望被同情的表现为: 向别人说自己的经历.

我们先直接说关于自私的激情如何获得互相同情的结论:

​ 我们通常极易同情轻度的高兴和沉重的悲哀.

相对的, 程度高的高兴和程度轻的悲哀, 不容易被同情. 原因是人类还存在2种基本的感情, 我们一一来分析.

对于高兴的自私的激情, 我们要避免的是: 在获得比较大的幸运的时候, 不能表现出很高程度的开心, 因为人类有嫉妒的本能.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几个平级的朋友中, 一个人突然获得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大幅度提高. 如果这个人有较高的美德, 他会穿的用的和平时一样, 对老朋友比平时更谦卑. 因为他知道他的朋友认为**他应该更加同情我们对他幸福的嫉妒和嫌恶之情,而不是我们应该对他的幸福表示同情. ** 这是非常难的, 这要放弃自己对获得别人认可的需求, 还要克制对这种拘束的厌倦. 所以最好的情况还是: 慢慢的进步, 大家都认为他该上一层的时候, 才上一层. 突然的幸运可能对一个人来说是灾难.

对于悲哀的自私的激情, 我们要避免的是: 因轻微的痛苦而去向别人请求同情. 因为人类存在一种恶念, 它不仅妨碍人们对轻微的不快表示同情,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拿它们消愁解闷. 一个人遇到程度较轻的悲痛, 如果他有较高的美德, 首先不会请求别人的同情, 甚至主动地把这种小事变成善意的嘲笑, 因为他知道同伴们会这样做.

总结如何获得自尊的美德

  • 忍住肉体产生的激情的表现程度(减少表达的夸张程度). 如饿, 男女, 疼等只有自己的身体才能体会的激情.
  • 把一件事情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叙述更容易获得别人的理解. (即使不是事实)
  • 别人难以理解的激情(需要长时间锻炼或以某种习惯生活的激情), 就算是存在想象中的, 也不要分享.
  • 与别人情绪对立的情绪不容易让旁观者同情.
  • 愤怒不容易让人理解, 平静/快乐容易让人理解. 在所有情况下适用, 因为人的情绪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 (表面的)
  • 在别人情绪对立的基础上, 表现出让人理解的情绪能让旁观者更同情自己, 表现出愤怒争吵能让旁观者更同情对方.
  • 与别人达成一致的情绪容易被旁观者同情.
  • 私人的快乐感情, 小的快乐要与别人分享, 大的快乐要忍住分享, 并做到比平时更谦虚.
  • 私人的悲伤感情, 小的悲伤要转化为自嘲, 大的悲伤可以分享, 甚至请求帮助, 别人也是愿意帮忙的.

总结来说, 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多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思考, 去理解别人. 而人都是自我的, 所以美德是极难的. 这些总结的情形也要仔细理解并练习才能向美德靠近.

社会地位与同情与美德

对快乐与悲伤同情的区别

人感受痛苦比感受快乐的感受得多, 即使在我们不能体会悲伤(觉得对方软弱)的情况下, 我们还会认为悲伤是合理的并会安慰当事人, 而如果认为快乐是过分的, 我们就会对当事人表示轻视和不屑.

并且人会常常努力控制对别人悲伤的同情, 但又常常是不成功的, 这种屈从会使我们更注意别人的悲伤.

对于快乐, 人又有个本能是嫉妒, 但又会因为自己的嫉妒而羞愧, 这种羞愧使我们经常假装同情别人的快乐.(实际并不同情)

当我们不愿意对悲伤表示同情时, 我们会经常感到它; 而当我们乐于对快乐表示同情时, 我们却往往不能感到它. 因此, 按照我们的想法, 如下一点是理所当然的: 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必定非常强烈, 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必定极其微弱.

另外有一点, 如果人类不存在嫉妒这种本能, 那么事情会是相反的: 人更倾向于同情别人的快乐. 因为人对快乐的同情程度天然地比悲伤高. (注意同情程度和同情倾向是2个维度).

为什么人对快乐的同情的程度会更与当事人一致呢? 这就要来分析什么是幸福与不幸.

人有个自然状态, 即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获得的状态: 身体健康, 没有债务, 问心无愧. 并且很多一部分人都处于这个状态. 而任何快乐, 都不会超过这个状态很多.

但是失去了自然状态的时候, 人就陷入了不幸, 任何不幸都离那个自然状态很远. 所以: 自然状态和最大的幸福的举例是微不足道的, 但和最小的不幸的举例却大得惊人. 所以人的快乐其实不是很快乐, 而悲伤却是很悲伤.

由于人感受别人悲伤的程度会低很多, 就会导致一些同情时候的不同: 人在感受快乐的时候, 例如对朋友的祝贺, 婚礼的庆贺, 人们的快乐情绪是和当事人几乎一样的; 但对悲伤的同情就无法达到当事人的程度, 当当事人在倾诉的时候因自然发作的激情突然难受得说不出话, 倾听者此时内心滋长的倦怠情绪和当事人的悲伤是多么不协调.

论野心的起源于社会阶层的区别

每个人的辛苦, 劳碌, 追求财富, 权力和地位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提供生活的必需品吗, 不是的, 因为不需要那么拼命的劳动就可以获得生活的必需品了. 我们日常行为的目的是追求虚荣, 而不是舒适或快乐. 有的追求财富, 有的追求地位; 有的通过劳动/工作, 有的通过歪门邪道追求财富;

那追求虚荣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大家都知道: **人都容易同情快乐, 又不容易同情悲伤. ** 所以我们都夸耀自己的财富而隐瞒自己的贫穷.

成为有钱有地位的人有什么好处? 有一句话: 没有人会怀疑成功者说的话. 成功者的任何行为都会引起其他人的共鸣, 其他人都会心甘情愿做舔狗, 因为成功者有光环, 并且不想得到任何报答. 成功者的恩惠只能给予少数人, 但他们的幸运却吸引了几乎所有的人.

那我们会发现, 只要坐上了成功者的宝座, 只需要少量的美德就可以保持地位. 而没有成功的人拥有比成功者更多的美德也不会被其他人如此地同情. 所以成功者和正在努力向成功的人, 这两个社会阶级的立场是不同的. 总结为: 成功阶级的人要做的是不犯错, 希望局面平稳; 正在努力的人要做的是学习进步, 并希望局势混乱来得到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这有点像大的成功团体和小的创业团体的特点.

最后, 作者提出了, 野心几乎不会被任何感情替代. 野心变大的人就很难回头, 并失去自由和快乐, 所以建议谨慎入坑, 调整好心态.

**人类的美德不会屈服于痛苦, 贫穷, 危险和死亡. 但会输给侮辱, 嘲笑和轻视. ** 似乎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总是此消彼长的, 也许平衡是最好的状态. (而现在的时代, 上海这个城市, 估计最低工资的物质条件也过于好了.)

论由钦佩富人轻视穷人引起的道德情操的败坏

接上篇, 因为害怕被嘲笑和轻视, 我们都希望有美好的名声, 但是我们以来到这个世界, 就很快发现智慧和美德并不是唯一受到尊敬的对象, 罪恶与愚蠢也不是唯一受到轻视的对象. 拥有财富和地位的人, 可以天然地获得所有人的尊敬.

绝大部分人对成功者的傲慢和自负的钦佩甚于对穷人的真诚和可靠的钦佩, 虽然成功者败坏的道德会损坏他的地位, 但需要很大程度的败坏, 以及被暴露于公众. 相比之下, 穷人得到批评就容易得多, 小小的罪恶和愚蠢就可以.

所以: 我们可以通向得到美好名声的路就有了两条: 学习知识培养美德, 和, 取得财富和地位.

在中低层和高层, 情况还是不同的: 在中低层, 这两条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极其相近的; 而在高层, 这两条路往往截然相反.

中低层里, 人们基本都通过职业取得财富, 那么就需要知识和美德, 并且中低层的地位不会超越法律, 法律必然能吓住他们.

而在高层里, 成功不是依靠博学多才和见闻广博, 而是依靠阿谀奉承获得上级的重视. 并且, 上流社会的愚蠢浅薄的才能, 能比一个战士, 政治家, 哲学家真正的美德相比, 获得更多的赞扬.

于是我们钦佩大人物, 加以模仿, 他们的衣服成为了时髦的标志, 语言成了时髦的标志, 甚至罪恶和愚蠢也成了时髦的东西. 大部分人以 模仿这种品质和具有类似的品质为荣, 而正是这种品质玷污和贬低了他们自己.

除去模仿大人物的倾向外, 在高层中追求地位, 也会导致道德情操的败坏. 在高层里, 许多职位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 于是为了获得这些地位, 就可以用卑鄙肮脏的手段, 只要成功获取了地位, 那么过程中的道德败坏, 也都会被合理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