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快乐应该是我们所有人追求的唯一东西. 这本书从解决不快乐和寻找快乐2部分.

这书写在90多年前(1930)的外国, 很多点让我感觉就是现在写的. 看完了简单的记录下.

TL; DR

所有内容分为2部分: 为什么不快乐以及解决方法; 什么是快乐的以及怎么去感受他们.

但本身有个前提, 在物质条件都充足的前提下, 对精神快乐/难过的思考总结, 发生灾难的情况不在这里讨论范围内.

由于水平和时间有限. 本文主要是总结每个章节的内容.

总结外, 会简单记录我看了书后转换我观念的一些观点. 和自己/周围人确实遇到的痛苦, 对号入座到哪些问题中. (这两件事非常主观.) 如果有遇到同样的问题看了总结后觉得有意思的, 强烈建议看原书的演绎会觉得很棒.

有没有这些困扰

  • 我做的事是为父母/孩子好, 为什么他不接受. (不让父母吃xxx, 为父母买新东西(手机/airpods), 带父母看病)
  • 觉得无聊, 没事可以做.
  • 因为身体/生活/工作而焦虑.
  • 水平不如我的同事, 工资远比我高.
  • 事情没做好, 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应该如何处理.
  • 感觉别人讨厌或者针对自己.

一些观点

  1. 自我沉溺的形式有: 罪恶感, 虚荣心, 自恋, 自大.

    其根本原因是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导致的低自尊. 解决方法是对客观事物产生兴趣而激发活动.

  2. 大部分的无意识都是由曾经高度情绪化的有意识的想法构成的, 而这些有意识的想法现在被掩藏了起来.

  3. 精神疲劳最糟糕的点是: 他像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一道屏幕. 不听亲人讲话, 对饮食和阳光没有兴趣, 不能享受与自然密切联系获得的幸福.

  4. 过度谦虚的人也是容易嫉妒他人的人. 原因也是低自尊.

  5. 即使做错事情了, 也要避免罪恶感, 而是努力向上, 想办法改成和把事情做好.

  6. 别人用来思考你的时间少于你琢磨自己的时间.

  7. 一旦到了能自主判断的年龄就有了选择的权利, 必要的话还有犯错的权利.

  8. 不高估自己的能力是幸福感的基础之一.

  9. 人类的天性本是让不缺爱的人更容易得到爱.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10. 爱, 更多的是同情已经发生的不幸, 而不是担心可能发生的不幸.

各章总结

不快乐的原因

不快乐的原因总结

其他动物只要没生病, 吃得饱, 就是快乐的. 而人会去想象未来的问题, 从而产生了一些列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的根源依然是未来可以存活, 衍生的需求有财富积累(未来可以吃饭), 社会地位(未来有人可以帮自己).

而人类的精神快乐和不快乐, 其实都由这些精神需求而来. 满足了快乐, 不满足不快乐.

一般因为年轻时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 导致之后过分追求一些东西, 导致了不幸福.

而我们借助理性, 通过深入了解自己, 或者是心理戒律, 都可以让自己生活更幸福.

悲观的理性

一个足够有理性的人, 会认识到: 人类是偶然产生的, 并且大概率会从世界上消失, 文明也会清零.

类似的想法还有: 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 只是像汽车要加汽油, 维护工人生存只是剥削的一部分.

再往浅一点的例子是: 人去旅游, 还是得回来, 还不如不去, 因为要花钱.

这种想法的根本错误是: 人类其实还是感性动物, 说这些话的人只不过是在舒服的情况下说的做作的话而已.

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 如果富人的公司快倒闭了, 他就不会觉得生命是虚妄的, 财富是没用的了.

所以这种”悲观的理性”是不利于幸福的. 正确的理性是不影响幸福的, 应当在困难的时刻分析并走出困难, 并在快乐的时候去享受快乐. 理性会能体会到: 自己是感性的这个事实的, 并且知道适当的辛苦和保持对一些东西的渴望是幸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竞争

竞争的表面解释是: 担心的不是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而是不能比邻居吃得更好.

并且竞争心里很容易进入新的领域. 比如比谁书看得多, 比谁孩子好等.

我先要说明: 并不是竞争中做的事是错误的(比如赚钱/看书/培养孩子), 也不是说竞争是错的(有时候竞争是动力).

比如赚钱是需要的, 而且一定程度内, 钱确实能提高生活质量.

有问题的是: 过分强调竞争胜利, 并把胜利作为快乐的主要源泉. 如此就会种下烦恼之跟.

并且做好事情的唯一途径是对事本身感兴趣, 为了竞争的胜利做的事让人做不好事.

另外, 过度竞争会导致人疲劳, 让人失去和亲人/自然的联系, 失去很多获得幸福的可能.

无聊与兴奋

人生有起有伏, 而最多的部分是平淡, 这个阶段获得快乐的最大问题是无聊.

无聊的本质是现实环境与令人心向往之的更惬意的环境之间存在反差, 和人的机能没有“全力以赴”.

人在尽全力做事情的时候是不会无聊的.

无聊的反面是兴奋, 兴奋是指让无聊的人感受到这一天与另一天的不同.

现在的很多娱乐活动都是追求兴奋, 甚至吵架, 战争, 屠杀, 迫害也是逃避无聊的方法, 人类一半的罪恶来自于害怕无聊.

而追求兴奋不是长期有效的, 昨夜越是销魂今晨就越是无聊. 再伟大的人, 伟大的作品都有无聊的阶段.

所以从心理抵抗无聊是获得快乐必须的能力.

推荐方法是:

  1. 避免消极娱乐, 如电影美食. 认识到日复一日平淡生活的重要性.
  2. 与自然进行密切联系: 山水草木云. 自然带来的幸福感是巨大的, 当乐趣停止时也不会立即消失.

疲劳

疲劳分两种. 身体疲劳也精神疲劳.

适度的身体疲劳是可以带来幸福的. 而精神疲劳会造成不幸福.

并且身体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来恢复, 而精神疲劳不可以通过休息来恢复, 容易长期积累着.

普通人的精神疲劳产生自忧虑. 而忧虑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戒律来解决:

  • 当明确了对某事已经无能为力的时候, 要停止思考.
  • 当有不确定的事情让自己产生焦虑的时候, 思考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然后给自己一个理由让自己相信即使发生了也不是什么灭顶之灾.

而心理戒律一定要写入无意识, 不然结果可能是: “我告诉自己不能紧张, 然后晚上继续做噩梦”.

让意识在无意识中生根的方法是: 思想足够强烈和有力. 其实大部分的无意识都是由曾经高度情绪化的有意识的想法构成的, 而这些有意识的想法现在被掩藏了起来.

疲劳的另一个产生原因是贪恋兴奋. 最容易得到, 浅层次上最能吸引人的乐趣, 大多都是耗神的. 这个对我来说应该就是b站和游戏了.

精神疲劳最糟糕的点是: 他像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一道屏幕. 不听亲人讲话, 对饮食和阳光没有兴趣, 不能享受与自然密切联系获得的幸福.

嫉妒

陷入嫉妒状态的人, 会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损伤被嫉妒者幸福.

同时, 嫉妒的人自己也会陷入不幸福. 本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 在想到别人享受更大快乐的时候, 不公平的感觉会将他吞噬, 让幸福感荡然无存.

八卦, 丑闻的传播, 就是基于嫉妒的道德形式: 被嫉妒的人的坏的故事会被大家相信, 而不相信的人也会遭人嫉妒, 惩罚他们的失德被视为有德.

嫉妒与竞争有很强的联系, 因为嫉妒对象大多是竞争对象. (乞丐不会嫉妒百万富翁,尽管他们会嫉妒更走运的其他乞丐)

并且男女的嫉妒对象也有所区别, 男的只会嫉妒同行, 而女的会嫉妒所有女的, 原理可能也是”竞争关系”.

对付嫉妒有三个方法, 由表面到深层:

  • 心里戒律: 不做无益之想的习惯(意识到自己嫉妒了就停止嫉妒的思考). 快乐是最重要的. 赚我2倍的人, 也有人比他赚多, 他也无法快乐.
  • 用仰慕代替嫉妒. 思考嫉妒对象的优点, 仰慕使自己快乐, 也能激励自己成长.
  • 根治方法: 自信. 如果大家都自信, 认为自己是最好的, 就不会有嫉妒的心理了. 由此也可以推出, 过度谦虚的人是不自信的. 他们是容易嫉妒别人的人.

罪恶感

罪恶感来自于: 我知道这事是错的, 并且我还是要做, 同时担心着别人发现我做过了. (这里的罪恶感是狭义的, 和”我吃了好多肉, 今天啥事也没做, 之类的罪恶感是不同的, 并且这些罪恶感不会引起不幸福”)

产生罪恶感的事分为2类: 其实是可以做的事, 确实做了不好的事.

根据分类, 对付罪恶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对于”其实可以做的事”, 但我们产生罪恶感, 其实是被社会观念或者是父母从小灌输的观念所影响. 举例是说脏话, 说谎, 性等.

(这里举个例子: 我跟猎人指狐狸的逃跑路线时候说谎救了狐狸. 于是产生了罪恶感. )

发生”理性知道是可以做, 但感觉是不能做”的事, 处理方式有2步:

  1. 通过调用理性分析罪恶感, 来意识到这事是可以做的.
  2. 在”疲劳章节”中提过, 用强烈的意念(仔细思考从而相信自己), 来使意识写入无意识.

如果在第一步发现, 确实是自己做错了, 也有一个重要的点: 我们要想着如何去改正和努力, 并减少罪恶感.

因为罪恶感会让人导致自卑和低自尊. 而导致疲劳, 嫉妒的情绪. 我认为沉溺罪恶感是懒惰和被动/奴隶道德的表现.

受害妄想

受害妄想一句话总结是: 没有意识到发生情绪的根源在自身, 而是假想中的他人的敌视和恶意. 认为有人针对我, 总有刁民想害朕.

在一般的没有特殊背景的情况下, 只有2个原因: 你在想象自己未受过的伤害, 或者在无意间做了让人怒不可遏的事.

书里细分了几个情况, 我想大家在各个程度上都能对号入座:

  1. 被背后说话而生气. 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会在背后说人的.

    解决方案: 理解到所有人都会背后说人后, 更好的做法是: 接受别人会背后说自己的事实, 并且原谅别人, 因为理解到自己也会说, 这是人性.

  2. 对自我价值的过分夸大. 自己认为自己做的事是80分, 可事实是60分, 别人评价也在60分左右, 就认为别人针对自己.

    解决方案: 意识到每个人都会对自我价值夸大. 尝试从第三方角度和自己的产出看待自己的价值.

  3. 把自己的需求强加于他人, 然后发现对方没感谢.

    解决方案: 记住, 你的动机并不想你想象的那么无私. 并且要理解: 有自私的动机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有自私的动机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但为别人做事前, 需要思考别人是否需要.

  4. 自己期望别人会为自己做某些事. 比如我饿了, 妈妈应该会想到呀, 或者: 我事情做好了, 领导过会应该会来问我进度.

    解决方案: 不要苛求他人, 认为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什么. 人们对他人的抱怨只是自然的私心对过分的贪心的合理反应.

最后, 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事实: 别人用来思考你的时间少于你琢磨自己的时间. 不用在脑内做过多的演习, 把时间花在做事上.

舆论恐惧

每个人/群体的生活/工作习惯不同. 而自己生活/工作的群体与自己的习惯不同, 在别人的眼光甚至阻止里, 就会产生不幸福.

一个在群体中行为不适的人, 到了适合自己的群体中, 他会从不苟言笑, 羞怯, 退缩变成愉快, 自信, 会从生硬变成随和易处, 会从以自我为中心变成外向, 善于交际.

所以避免舆论恐惧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找到合适自己的群体, 而不是在不适中硬撑.

如果无法避免, 也有2个方法:

  1. 不表现得畏惧, 舆论对那些畏惧他的人要暴虐得多.
  2. 以足够愉快, 友好的态度向人们, 甚至包括最愚蠢的人, 表明自己并无指责之意, 人们是会原谅很多有悖传统之事的.

一个人对于舆论的尊重程度应以自我生存和不伤害他人为限. 相信自己, 轻视舆论可以避免恐惧, 是幸福之源. 我们在社会中遇见的陌生人如果都是从一个标准里出来的, 是你已见过的人的简单复制, 讲会很无趣.

换一个身份, 我们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他人. 一旦到了能自主判断的年龄就有了选择的权利, 必要的话还有犯错的权利.

幸福的原因

幸福的总则

  • 让你的兴趣尽量广泛.

    从兴趣上能获得幸福的逻辑是: 通过艰苦努力, 然后获得成功.

    在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上, 形式不重要, 可以是体力, 可以是深入科学, 也可以是研究楔形文字.

    他们三者区别是: 体力能获得劳动成果, 科学能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 楔形文字只在很少时候有使用价值.

    但他们都能使人获得幸福.

    (题外话, 其实游戏和楔形文字是一种类型的. 所以游戏有他的正面意义, 在”兴致”中提到, 如果影响生活了这个类型的兴趣才被认为是负面的)

  • 对你关心的人与事表达出更多友善.

    对人的友善, 是获得情爱的途径. 情爱是获得幸福必不可少的东西.

    若不通过友善的方式, 而尝试用伪装行为的手段, 或是尝试占有, 或是从责任感出发等制造的感情, 都是不能获得真正情爱的. 甚至占有和期待回应的爱是不幸福的根源.

下面开始会从各个方面来聊获得幸福的具体方式.

兴致

书里用吃饭来观察兴致. 最能获得幸福的形式是: 食欲健康, 喜爱食物, 吃饱即止.

兴致的来源是人类天性. 这里聊了三个失去兴致的情况.

  • 拜伦式(第二章: 悲观的理性): 认为吃饭是任务, 人生的各个节点都是任务.

    这种是理性的走火入魔. (如果你是真的理性, 那是会懂的人是感性动物的)

    书中把人比作火腿肠生产机. 拜伦式火腿肠机研究自己机构, 最后啥也没做. 而另一台制作出了很多火腿肠, 不但发挥了自己的功能, 也获得了幸福.

  • 无节制式: 吃饭吃饱了还不停. 推广到做一些事无节制, 从而影响生活.

    虽然兴致使人幸福. 但良好的性质是在对生活有好的影响的前提下的. (其他不是坏的)

    而无节制行为的根因是逃避. 他们追求的不是本身的乐趣, 而是遗忘.

    (我认为我们对手机/游戏的负面理解, 就是在此. 如果不是无节制的, 手机/游戏是个正面的东西)

  • 规则化的生活: 人的文明进展, 导致人的很多冲动/自发的行为要被克制.

    比如必须8点吃早饭, 12点吃午饭. 因为工作时候不能吃.

    高文明的社会需要高度复杂的合作. 人必须按照规则行事, 就需要克制冲动.

    于是高文明的社会给人带来物质丰富的同事, 对精神丰富增加了阻碍.

情爱

兴致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安全感. 而没有安全感的原因是缺爱.

书里讨论了在爱与被爱时几个场景的感情成分:

  • “获得的爱”才能给安全感, 而不是”给予的爱”. 如果没有安全感, 人会胆怯, 恐惧, 自怜, 内向, 抑郁.

  • 给对方的爱应该希望对方更优秀, 而不是更安全(也不是无视安全).

    如果希望对方安全大于优秀, 那可能是控制欲.

    爱, 更多的是同情已经发生的不幸, 而不是担心可能发生的不幸.

  • 爱别人的时候, 一般都是”兴致”和”恐惧”的混合物.

    一个来源于对目标的欣赏, 一个来自于害怕失去目标自己难以生存. (书中小船的故事描述得非常合适)

    前者是好的感情, 后者来自于恐惧, 是不好的感情. (虽然也有部分作用: 消除不安感后才能追求前一种爱)

上面聊的是如何爱别人, 以及爱别人的时候什么心态自己更幸福.

想要”获得爱”是有难度的. 因为人性是让缺爱的人更不容易获得爱的. (按道德经说, 得道的人才会让缺爱的人获得爱, 但很明显不是所有人都得道的)

除了父母天然的爱, 需要努力获得外貌(男对女)或性格(女对男)或令人尊敬的其他技能.

在爱已经发生的地方, “自我”和”保留”, “戒备”, 害怕丢脸, 迟疑与表达赞美, 害怕对方挑剔自己而让自己难堪. 是阻碍爱的心理机制, 需要我们去克服.

家庭

家庭是个很大的话题, 在这里只讨论三个点.

  • 组成家庭是辛苦的, 和幸福的.

    在这里的家庭是特指有孩子的那种. 家庭的辛苦困难和幸福都是指来自于孩子的.

    辛苦来自于资源的缺乏. 很明显孩子是需要大量投入时间的, 这对家庭分工和结构是重大的挑战.

    幸福来自于2点: 传承生命和对孩子喜欢的本能. 以及权力与温情的紧密结合.

  • 父母对于孩子的权利应该是慢慢减小的. 只有对孩子抱有尊重态度的人, 才能获得为人父母的全部幸福.

  • 母亲在家庭中面临着一个额外的重大挑战. 总结来说, 母亲不应断绝自己所有兴趣与追求, 这对孩子和母亲自身都很重要.

关于”有孩子是不能替代的幸福”, “要尊重孩子”, “不能失去自我”. 我都在看这书前就有很深的认识, 相信和我同龄的也非常能理解.

并且真正和孩子接触了以后, 甚至把之前没注意的, 对人的态度, 推广到所有人, 因此也很感谢孩子, 让自己成长了.

工作

工作和学习一样, 是被功利主义抹黑的事情. 工作是幸福的.

所以我一直希望孩子能理解: 学习的目的是”想知道”, 即学习本身. 工作是因为我有想做的事.

而不是把学习和工作都看成”付出”时间精力来”换取”金钱的手段, 那样一方面是失去了学习和工作的幸福, 二是事情也做不好.

工作的幸福可以分成2个层面.

浅的层面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幸福:

  • 避免无聊.

    很多富人, 有钱女人还在勤奋工作. 很多退休的人完全不缺钱也继续找工作. 就能说明这点.

  • 工作把假期变得格外美妙.

  • 创造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大部分人会有的工资收入, 和小部分获得成就的可能.

更深层面的快乐不一定每个人都能体会:

  • 运用技能.

    任何掌握了特殊技能的人都会乐此不疲地实践这种技能. 就像会倒立的男孩总是不情愿正常地站着.

  • 工作具有建设性.

    把混乱的东西变成有序, 也是人的一个本能. 人从此能获得胜利的快感.

  • 投身一项伟大的事业.

    我对此没啥感觉, 我认为这个需要对工作有积累, 有了自己的工作审美, 才有想做的事, 才能体会到”应该去做”的事.

闲情逸致

闲情逸致指非主要的, 没有指责/压力, 不需要得到收益的兴趣.

闲情逸致的优点有三个:

  • 使人放松.

    没有目的, 没有压力, 可以随时停下的兴趣, 在做的时候是使人放松, 达到调节疲劳的效果的.

  • 获得平衡感.

    除了主要事物和工作外, 有别的”无用”的兴趣, 可以拓宽视野, 体会到自己的渺小和世界之大.

    体会了世界之大, 会有更大的视野, 甚至个人生死也将被置之度外. 摆脱了被环境奴役的恐惧, 将会感受到深刻的幸福.

  • 面对失败.

    人生会有不如意的时候, 如果一个人有一系列闲情逸致, 在不如意的时候可以分散注意力和获得快乐, 他能在每次打击后对生活产生兴趣, 战胜一切厄运.

努力与放弃

想获得幸福, 努力是必须的.

谋生, 获得成就感, 婚姻, 养育孩子, 获得一些权力等, 都需要投入不同程度的努力.

想获得幸福, 学会放弃也想必须的. 而放弃的形式有多个:

  • 不是努力就可以获得的东西, 可以放弃. 比如成就, 比如名次, 通过对比才能获得的东西.
  • 无法改变的事. 比如生病, 死亡. 放弃在无法改变的事上话不必要的精力. 如果能做到的话, 把目光放远, 看重人类的成就, 后代的成就, 就可以安心放弃不能改变的事.
  • 放弃不重要的事. 其实不重要, 但影响情绪的小事, 需要学会放弃. 人的时间有限, 更值得做有幸福的事.

总结: 人生精力有限, 把精力花在什么事情上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需要权衡把精力放在哪里.